close

經過10年的實踐,成都市走出瞭一條以“小掛鉤”為平臺,建設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改善農村整體面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破解鄉村振興籌錢、用地、留人難題的新路子。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馮興元認為,搞活土地、農宅和各種集體資產的“資本化”,可以吸引和調動城鄉社會資金進入農村,參與鄉村振興。

“隨著產權歸屬的逐漸明晰,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可以將結餘出的指標拿到農交所掛牌交易,也可以進行抵押融資,為新農村建設籌集到更多的資金。”成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事實上,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有明確的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及協同性。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中國自然資源報”獨傢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

電話:010-68047632(傳真同)

▲成都雙流雲華社區民居。

原來,雲華社區159戶村民中有447人參與瞭“小掛鉤”項目。參與“小掛鉤”的村民組建瞭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村民自願入股宅基地使用權證換取項目區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向銀行抵押融資,籌集資金自主實施新村建設項目。2015年,雲華社區通過這種方式新村建設融資瞭7000萬元。等項目完成後,節餘的220畝“小掛鉤”指標再由區政府保底收儲,每畝支付給合作社“收儲費”50萬元,這一下就收入瞭1.1億元。扣除建集中居住點需要的資金7000萬,結餘資金3000餘萬元可以用作合作社啟動資金。“政府扶持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解決瞭我們發展中缺錢的難題彩色番茄|彩色番茄批發|彩色番茄訂購。”對此,楊海鷗很滿意。

“農民真正參與就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強大活力。”成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在“小掛鉤”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政府的角色發生瞭轉變。涉及土地等重要事項均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由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戶直接談判協商,政府主要做好監管和服務,提供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這使農民意願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農民對居住、生活和生產方式有瞭更大選擇權。

成都有個“小掛鉤”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成都市施行的“小掛鉤”雖源自於增減掛鉤,卻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於。首先是審批層級的不同,增減掛鉤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批,“小掛鉤”由市政府審批;其次是項目區范圍不同,增減掛鉤項目區可跨縣級行政區設置,“小掛鉤”項目區僅能在本鄉鎮范圍內設置;第三也是最有優勢的一點在於,建新區用地性質不同,增減掛鉤的建新區用地通常要征收為國有建設用地,“小掛鉤”的建新區用地通常保留為集體建設用地。“這在一定程序上保障瞭鄉鎮旅遊、農業產業等用地需求,緩解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矛盾。”成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竹藝村的變化始於土地綜合整治。”成都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他所說的土地綜合整治就是成都市從2008年以來實施的“小掛鉤”項目。它的運作機理與增減掛鉤相似,都是滿足項目區內耕地面積不減、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建設用地佈局優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前提下進行的存量土地盤活利用;都強調在農民自願前提下完成農房拆除、復墾還耕與新居建設,經驗收合格後方可將節餘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到建新區使用。不同之處在於,“小掛鉤”項目僅在本鄉鎮范圍內設置,建新區用地通常保留為集體建設用地。

成都市於2008年開展拆院並院、農民集中建房整理的“小掛鉤”試點,結合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將原有零星分散的廢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10年來,成都這個西部特大城市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破解瞭鄉村振興如何籌錢、用地、留人的難題。

67歲的雙流區雙壩村村民丁周長享有和遊顯貴一樣的好運氣。臨近古稀,他不花一分錢,就從預制板搭成的小青瓦房搬進瞭217平方米的“豪宅”。雙壩村黨支部書記丁建平介紹說:“2013年12月,成都市確定在雙壩村開展‘小掛鉤’時,雙壩村有271戶823名群眾以宅基地使用權證入股的形式參與進來。”

讓農民更有幸福感

在“空港花田”的綠道入口處,“雲華村美麗幸福新村”的紅色字牌映入眼簾。沿坡而上,嬌艷的格桑花叢,不時遇到來此“打卡”的市民。來自勝利鎮的黃女士告訴記者,今天專程帶朋友來這裡看景色,這兒已經是雙流的地標風景瞭。“空港花田的部分土地就來自於此次參與‘小掛鉤’的雲華村。”楊海鷗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僅農林水支出科目,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累計安排就超過8萬億元。但依賴於政府財政的單線投入還遠遠不夠。成都市很早便認識到這一點,一系列動作隨即而至: 2008年7月27日,成都市國土資源局出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在市行政區域內,按照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方式,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取得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後所進行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這相當於為成都12390平方公裡土地解瞭綁。”成都局相關負責人說。2008年,全國第一傢農村產權交易機構——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正式掛牌運營;與此同時,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未確權到戶的土地、房屋等集體資產進行瞭清產核資和股份量化。

“原來的舊房子是磚頭房,漏風又漏雨,現在新房子不僅外觀好看,而且結構都做瞭抗震加固處理。”永安鎮雙壩村村民丁坤人提到自己的新房子,樂得合不攏嘴。樹竹林掩映之下,清一色的白墻黑瓦“小青瓦”建築群。“怎麼樣?這是不是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丁建平笑著說。

大片的格桑花風中搖曳,在望不到盡頭的綠植映襯下,尤顯多姿。視線內一潭湖水靜臥,遠處還有褐紅色的觀景平臺。一些憨態可掬的“熊貓”“黃牛”等景觀小品讓“空港花田”更加靈動。在一處高地,一群攝影愛好者正端著相機追逐呼嘯而來的飛機。一位攝影愛好者告訴記者,這個位置拍攝飛機,在周圍五顏六色的花和大片的綠植映襯下,壯美無比。

一座座掩映在竹林之中的農傢小院,古樸而特色鮮明,安靜而生機盎然。屋前修竹三兩根,林下竹桌茶一杯,看的是青山聳翠,觀的是田野爛漫,聽的是鳥語蟬鳴。世外桃源一般的場景,正在一個普通的川西平壩村落——成都崇州竹藝村悄然變為現實。

釋放農村土地活力

網址:www.zrzyb.net日本福岡紅心奇異果禮盒|日本福岡紅心奇異果禮盒批發

確保真金白銀投向農村

63歲的成都市雙流區勝利鎮農民遊顯貴終於圓瞭他的別墅夢。“一傢六口一分錢不出就分到一套250多平方米的新房,還有5萬元的結餘資金。”遊顯貴每次看著自己的房子,總是抿不住嘴角的笑容。

今年五一小長假,成都市民胡女士來到竹藝村住瞭兩天。從做好規劃出發,竹藝村依托山形地勢,平整瞭道路,修葺瞭房屋,把“微景觀”引入瞭院前屋後,這片擁有優良自然本底的林盤,被打造成為能夠反映地域特色、時代風貌,錯落有致又尊重村民生產生活習慣、便於發展相關產業的“幸福新村”。一片竹林掩映下,幾棟基本建成的建築勾勒出竹裡的未來:一個集禪院食坊、文化客棧、野奢酒店、竹藝工坊於一體的竹禪文化度假村。生態宜居的環境不僅讓村民住的安心,更引來瞭追求夢想和創作的“新村民”,為竹藝村註入瞭新的活力。

▲成都郫都區青杠樹村村民新區日本土岐蘋果|日本土岐蘋果批發

“以實施‘小掛鉤’項目為切入點,改善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使鄉鎮人口聚居達到一定規模,由此帶來的需求倍增可以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青杠樹村村主任鐘傢旭說。他舉例,青杠樹村在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14000多元,但經過5年的時間,到2016年便達到瞭23397元。這增加的近1萬元收入從哪裡來?首先是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和流轉,壯大瞭集體經濟,通過集體經濟分紅的方式讓農民有瞭財產性收入;其次是通過新農村建設,既改善瞭農村居住環境,又夯實瞭鄉村旅遊基礎,通過一三產業融合互動,讓農村變成景區,也讓傢傢戶戶都能享受到鄉村旅遊帶來的實惠。以前農村的土地就隻有提供農產品這一個功能,但現在青杠樹村從供給側入手,圍繞都市現代農業需求,既滿足瞭都市人對“吃”的需求,還滿足瞭都市人對“玩”的需求,讓農業的內涵得到瞭延伸。

“如果能把這些村莊統一規劃合並,集中居住,再把節省下來的集體建設用地置換,就可以建設大的工業園區,解決農村發展二產或三產的土地約束。”山西京龍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執行總裁馬東紅認為,在保持耕地總量總體平衡的前提下,挖掘出大量的用於鄉村振興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有瞭土地資源,再允許這些土地資源與城市建設用地價值對等,以流轉的方式就能吸引到大量的社會資本。

隨著“小掛鉤”項目加快建設,郫都區正促進傳統農業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文旅共融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轉型發展。截至目前,共帶動發展規模以上養生養老中心、創意農業基地、農耕體驗園160多傢,實現農戶產業化經營面積94%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2%。

“我們正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努力推動三次產業聯動發展,重點推動鄉村旅遊、川菜食品、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著力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郫都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郫都區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產值13.7億元,接待遊客超過650萬人次。

搬進新房,不但不花錢還有結餘?勝利鎮雲華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海鷗說:“經過土地整理,扣除農民集中建房指標外,遊顯貴傢還會結餘不少土地面積,這部分土地按照政策規定價格加上政府的獎勵補貼資金,就成瞭他傢的結餘資金。”

領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年還有“雙七百”(每畝土地流轉按700斤谷子和700斤麥子收益)的固定收益加股份分紅。在青杠樹村,村民徐富琴一傢過著幸福滋潤的日子。而徐富琴生活的改變,正是來自於村裡成立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完成掛鉤指標入市交易之後,帶來的村民持續增收紅利。

“這幾年雙流區實施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基本都是采用這種以宅基地使用權證入股的形式來籌集發展資金的。”雙流區土地開發整治中心負責人說。

“更為重要的是,農民是鄉村的主人,鄉村是農民的傢園,鄉村振興必須尊重農民,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雙流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為此,雙流區形成瞭“五個自主”的模式。

“‘小掛鉤’材料、施工隊的選擇都由村民投票決定。新村建設中的佈局、外觀風貌、戶型結構等由合作社聘請專業公司設計,並反復征求村民意見後交由項目議事會決定,以最大程度滿足村民需求。在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各級政府是‘導演’,老百姓才是‘主角’。”丁建平介紹。

都江堰市鶴鳴村則通過村民議事會、村民小組等組織,由村民自主制定“7+1”建設方面,分別是資金分配方案、項目規劃資金方案、項目建設方案、兩房建設方案、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宅基地復墾方案、安置點後續管理方案、產業發展方案。

核心提示

本期編輯:趙志坤

覺得不錯,請點贊↓↓↓
arrow
arrow

    gwy842wy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